当前位置:首页
地名源说(五)
时间:2022-09-09 09:16:33

双井镇

镇政府驻地双井。双井,古称寒泉镇。东汉时,镇西南有二井,水一苦一甜,甜井打水可波及苦水井晃动,故改寒泉为双井。
马郑圈、陈圈、董圈、茜圈、贾圈、樊圈、前王圈、后王圈 明初移民由山西迁来时,这一带正遇水灾,积水甚多。待水退后,人们纷纷赶来占地,时称圈地。谁圈的地就归谁耕种,并允许在所圈之地立村居住。后以“圈”字做村名,并以姓氏和方位冠于“圈”前。据前王圈王氏碑文记载,王圈乃王用中从山西迁此圈地立庄。
西西寨、东西寨 二村原为一名西寨,因东邻一土寨而名。后人根据两村所占位置,以东、西二字冠之。
傅夹河 该村与对岸村成夹河之势,又因傅姓较多,故取名傅夹河。
河南村 该村原为卫河南岸一渡口,因连姓居此,故称连摆渡,又名河南村。
北照河、张照河、姬照河、李照河 四村紧邻,原为一村,统称东照河。因村大人口多,后便以姓氏冠之。“焦照河”因位居最北,且焦姓人口后来减少,他姓人便对外称之为北照河。
木顶寺 据民国《大名县志》载:该村原名金顶寺,因明永乐三年(公元1405年),官府在村东建一金顶寺院而得名。后金顶被盗,重修时换为木顶,故改村名为木顶寺。历经明弘治、嘉靖、万历,清康熙、乾隆、嘉庆等王朝修复,民国7年(公元1918年),再次修复,后日军侵占时烧毁。村名沿袭至今。
刘深屯 该村系明初刘深兄弟由山西迁此定居而得名,又称后刘街。在1966年开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村名改为“永红村”。1984年,后人将自然村划分为3个政村,即永东、永西和刘深屯。
更化村 原名柳棵,因北邻漳河,柳树丛生而得名。清光绪年间有一官员路过此地,取“更新变化”之意,改村名为更化村。
前文义、后文义 二村原为一村,名油滩。相传明初先民由山西迁此立庄,恰此时,一卖油翁不慎将油洒在此地,先民认为是吉祥之兆,便起村名为“油滩”。后更名为“文义”,1984年该村划分为2个自然村,并以“前”、“后”二字冠之。
野庄 据传明初移民迁此立庄,该庄有一人因行窃被审,官府问他村名。答:“迁来时短,未起村名。”主审官说:“你像野人,是野庄的吧?”从此野庄便成为村名。

     文字摘自《邯郸地名源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