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时间:
  
 
专题栏目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专题栏目 > 正文

地名源说(十六)

更新时间:2023-01-19 09:25:00点击次数:4654次
前大磨乡

乡政府驻地前大磨。据传唐代高僧达摩曾在此修行,故得名达摩,后演变成大磨。明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栗姓由山西襄垣县迁此定居,人口渐多,部分人北迁立村,名后大磨,原村遂改为前大磨。
破井 明初先民从山西迁此时,此处有深井,井水很少,后喷黑水而枯,成为废井,故以“破井”为村名。
前寺、后寺、后寺张庄 此三村原名胡贯村,因该村有一寺院,遂改为村名。后一村分三村,寺院南一村称前寺;寺院北一村为后寺;另一村因距后寺较近,且张姓较多、称后寺张庄,后简称张庄。1982年5月恢复为后寺张庄。
泊儿村 据传该村古称龙村、龙都。古黄河曾流经过西、北,并积水成潭,名曰龙潭。魏县先民很早就在河岸建村落,繁衍生息。相传玉娇天龙下凡白龙潭,除恶扬善,造福万民,后来白龙潭消失,此地地势低洼,常有积水,遂改名泊村。
白枣林、赵枣林、连枣林、李枣林、郭枣林 此五村原为枣树林地,明初先民从山西迁此时,以“枣林”为村名,并各冠以姓氏。
韩柴曲、栗柴曲、任柴曲、后柴曲、李柴曲、连柴曲 此六村原系七村,即韩、王、栗、任、后、常、南七柴曲,与北皋镇张、杨二柴曲彼此相邻,素有“九柴曲”之称。“柴曲”原为“柴区”,据传为周世宗柴荣故里,后“区”演变成”。民国29年(公元1940年)常柴曲村李姓发展成大户,更名李柴曲。1948年韩、王二柴曲合为一村,称韩柴曲。1953年南柴曲村连姓发展成大户,遂以“连”代“南”为村名。
前崔村、后崔村 明初从山西迁民至此时取名“集贤村”。1930年崔姓有名望,又近邻枣林,更名为崔枣林。后按方位分两村,即前崔枣林、后崔枣林。1958年改称为前崔村和后崔村。

      文字摘自《邯郸地名源说》


(编辑:)